合肥女子自學剪紙 四年巧剪20米“清明上河圖”
顧世萍(右)說,創作時妹妹顧世園(左)給了她很大的動力。
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牛騾驢車、小橋流水、人物百態、繁華市井……36 歲的合肥市民顧世萍將《清明上河圖》“搬”到了一幅長20 米,寬0.7 米的剪紙里。她從小喜歡畫畫,但沒有剪刻基礎,自學成才后,耗時4 年完成了這幅作品。“《清明上河圖》最精華的部分就在橋上,各色人物千姿百態清明剪紙吊剪法視頻,要剪出他們不同的表情難度非常大。”顧世萍說,為了剪出這幅作品,她的手不知道被戳傷多少次,至今手指還留有傷痕。她將這幅作品送給父母和妹妹,表達對家人們的愛和感激。
自學剪紙,練好手上功夫
昨日清明剪紙吊剪法視頻,在合肥杏花公園,顧世萍緩緩將《清明上河圖》剪紙鋪展開來,許多市民駐足觀看清明剪紙吊剪法視頻,連連稱贊。
新安晚報、安徽網、大皖客戶端記者看到,整幅作品20 米長,0.7米寬,以宣紙為底,亭臺樓閣,小橋流水,楊柳依依,人物百態栩栩如生。每一個人物表情豐富,畫上的船只、屋頂瓦片清晰可辨,最上端還配有《清明上河圖》的書法介紹,文字蒼勁有力。
顧世萍說,作品里所有文字、場景都是通過剪或刻的手法創作出來。在下刀之前,首先要把《清明上河圖》畫出來。僅畫,就花費了半年多時間。
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。顧世萍說,白天要習藝,晚上她就利用空閑時間練習剪紙、刻紙,每天堅持練習1 個多小時,周末達到12 小時以上。
耗時4年,手指傷痕累累
從2013 年開始,顧世萍開始構思創作《清明上河圖》的剪紙作品。“《清明上河圖》是創世名作,很有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。我知道要剪出《清明上河圖》很難,但是人要有信念,不怕困難,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。”顧世萍說。
要剪出《清明上河圖》,得先按比例畫出《清明上河圖》。妹妹顧世園給她買來宣紙,顧世萍按照一定比例將《清明上河圖》畫在宣紙上。僅畫這幅圖,就花費了半年時間。“整幅圖最精華的部分就是拱橋,因為這部分的比例很難把握,人物密集,表情豐富,僅僅是畫拱橋這部分就不下十遍,擦了畫,畫了擦。”
“宣紙很軟,適合書法和繪畫,但是增加了剪刻的難度。”顧世萍說,剪刻作品沒有返工機會,畫好后,每一次下刀她都要深思熟慮。“像樹枝、屋頂瓦片是剪出來,上百上千個人物表情是一點一滴刻出來的。”顧世萍說,她的手不知道被戳或劃傷過多少次,至今手指還留下一個很深的痕跡。“因為長時間作畫、剪刻,專注的時候沒覺得,一停下就發現我的頸椎、肩周疼得受不了。”
心懷感恩,作品用作公益
面對20 米長的剪紙作品,與其商業出售,顧世萍更想贈送給自己的父母或妹妹,因為他們在自己人生低谷時,一直陪伴和鼓勵自己,成為她堅強的后盾。
“我們姐妹倆從小感情就非常好。姐姐進去改過自新,我雖然不懂剪紙和畫畫,但是作為家人,就應該支持她。”妹妹顧世園說,如今姐姐重新走入社會,她也會陪伴姐姐迎接新的生活。
憑借嫻熟的剪刻技術和對剪刻的熱愛,顧世萍不僅剪出了《清明上河圖》,還創作出《孔子》《孟子》《武則天》等人物剪紙,還有《八駿圖》等作品。
“我把《清明上河圖》送給了家人,他們又希望捐給國家美術館或博物館,如果可以實現,這也是一個好去處。”顧世萍說,至于其他作品,她希望能用作公益慈善,傳遞感恩力量,對人對社會有用,她心愿足矣。
聲明: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,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,均為采集網絡資源。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,可聯系本站刪除。